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
– 起源 –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就要到了,但是你知道“中秋节”的起源和发展轨迹吗?
中秋节,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前段时间爆出的,国内某位作家在书中写“中秋节”起源于韩国,真的是数典忘祖。
根据《周礼》记载,中秋节最早的纪念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等习俗,之后在两汉成型,到了唐代已经被官方认定为全国性节日。
实际上,古人“拜月”的行为,在更遥远的上古时代就已经有了,中秋节的演变也是由“秋分祭月”而来。
古代农耕社会对月亮的崇拜程度,甚至比太阳还要重视,因此拜月就成了很重要的祭祀活动。
关于“月神”的传说有无数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自然是“嫦娥奔月”,最早可见三易之一的《归藏》。
“玉兔捣药”的故事,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有: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由此可见,在古人心中月亮是神秘的象征,所以会有民谣《拜月娘》《白月娥》等。
– 发展 –
中秋节的正式发展是在东汉以后,最初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为节,但是随着文学作品的繁荣,人们逐渐开始有赏月的习俗。
曹操在《短歌行》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之句。
曹植的《七哀诗》中亦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睹月思人是文学艺术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所以中秋节也有“团圆节”之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到了唐朝,中秋佳节就完全盛行了,《唐书 · 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可见中秋在唐已经是官方节日。
李白在《古朗月行》中写: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张九龄有《望月抒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但是吃月饼的习俗,则是流行于宋代,比如苏东坡笔下有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元明过渡期间还有“月饼起义”,传闻朱元璋联合各路英雄准备起义,但元兵盘查甚严,刘伯温就出一计策,将纸条藏于月饼之中,于是消息成功送出,一呼百应。
所以明代以后,赏月“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到了近现代,中秋还有吃甜薯、提灯笼、舞草龙、树中秋、砌宝塔等庆祝活动。
中秋节的别称至今仍旧有保留,如祭月节、月光诞、拜月节、月娘节、团圆节等,人们会在这一天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酒。
到如今,吃螃蟹似乎也逐渐成为了一种习俗……
– 中秋佳赋 –
古代关于中秋赏月、怀人的诗词,不胜枚举,俯拾即是。
最出名的当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东坡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当时他身在密州,词前有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在密州,苏东坡留下了很多经典诗篇。
关于中秋,还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也很知名: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首望月思乡之诗,如同杜甫所言“月是故乡明”,见月思乡是每个人埋藏在心底的最初的温柔。
辛弃疾在《太常引》中写: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在中秋夜这天,辛弃疾通过神话传说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伟大理想,这是一种更为高尚的情怀。因为,没有国就没有家。
国之团圆,家才温暖。
所以笔者最喜欢明代徐有贞的《中秋月》: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在这里,笔者也祝愿每个人的都能:
生活“花好月长圆”
日子“清闲不缺钱”
工作“顺利如展帆”
爱情“甜蜜似神仙”
父母“安康总欢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