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的原型是谁(“洛阳纸贵”背后的故事:文学家写了本针灸巨著)

2024-04-11 10:20:57

人们都知道“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其原意是大家争相传抄西晋作家左思的作品《三都赋》,导致纸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背后,其实有一位医学兼文学大家皇甫谧(音mì)的推动。皇甫谧在当时士人朋友圈的影响力极大,左思费尽心思写出的《三都赋》问世后,无人理睬,后经皇甫谧作序热捧后才声名鹊起,引得洛阳纸贵。

皇甫谧(215~282年),字士安,号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他出身东汉大族,祖辈世代为官,其曾祖父是东汉末期名将皇甫嵩。幼年的皇甫谧锦衣玉食,甚至到了青年时期还“不好学,游荡无度”。后来家道突然中落,他不得已“躬自稼穑,带经而农”,又因其性格不喜趋炎附势,朝廷赐官他也拒绝了,终生致力于读书著述,“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洛阳纸贵的原型是谁(“洛阳纸贵”背后的故事:文学家写了本针灸巨著)

旁人曾规劝他切勿读书过劳而损耗精神,他的回答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总以超然姿态面对政局动荡、世事纷扰。皇甫谧潜心治学的成果,最后化为一个长长的著作清单,《晋书》中记载:“谧所著诗、赋、诔(音lěi)、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及《玄晏春秋》,并重于世。”

从上面那份书单可见,皇甫谧的治学方向本是文学、史学,但是今人一提到皇甫谧时,总会把他和《针灸甲乙经》联系在一起,更把他视为一个医学大家。

皇甫谧从文史跨界到医学,还得从其一生摆脱不掉的疾病说起。根据记载,皇甫谧在30岁之前身体还算不错,但从33岁开始为疾病所困扰,患的是中医痹症中的特殊类型“风痹”,他右半边的身体疼痛常使他彻夜难眠。为了减轻痛苦,他从45岁开始起服用寒食散(又称五石散)。寒食散最初是以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药合成的一种中药散剂,因服用后必须以吃冷食来散热而得名。它在魏晋时期极受文人追捧,被视为养生药方大肆服用,且与所谓“魏晋风度”联系起来。只是这种药的副作用大,用法又极难控制,服用时间一长,容易产生寒食散症,其结果如著名学者余嘉锡描述的,“往往致死。即或不死,亦必成为病疾,终身不愈,痛苦万状,始非人所能堪。”

皇甫谧服用寒食散时间较长,在后来给晋武帝的上疏中说:“服食寒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他因为服用寒食散而深受其害。隆冬时节,家人瑟瑟发抖,皇甫谧却燥热难耐,赤身裸体,食用寒冰,到了夏季情况就更糟了,心烦意乱,咳嗽气喘,有时候就像患了温病,有时又像得了伤寒,四肢酸痛,病痛发作难耐时,竟一度想“叩刃欲自杀”。

皇甫谧因亲受服石之害,遂作《寒石散论》,力贬服石的陋习。同时他在患病期间深切感受到医学知识浅薄,于是自己翻阅医书研读,又感觉寻求古训之不易,遂立志研究医药,搜求古典医籍,溯源岐黄源流。

认真的皇甫谧一旦投入到医学领域,“书淫”本色尽显,即使在重病缠身之际,仍然手不释卷地学习与研究中医针灸古籍。在阅读被称为“黄帝三部”的《素问》《灵枢》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这些典籍时,他发现其中存在“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的弊端,造成当时的人对经络学说、腧穴位置、名称以及针刺原则、手法等基本理论没有一致的看法,非常不利于后人学习,遂决定对其进行一番整理。历经24年辛苦,凭借济世救人的坚定信仰,以及深厚的文史功底,他终于在去世前编纂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全书12卷,共128篇,不但最早而且最为完整地收集整理了先秦至魏晋针灸学方面的原始资料,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还将《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收录进去,其相关部分,可以看作是《黄帝内经》的校勘本。因此,这部书堪称晋代以前医学之集大成之作。时至今日,《针灸甲乙经》仍是世界各国从事针灸研究者的必读专著和临床必备指南。

1960年,皇甫谧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确认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皇甫谧虽非专业医者出生,进入医学领域也晚,但晚年从文史至医学的“跨界”之作《针灸甲乙经》,使他的名字镌刻于中国医学发展丰碑之上,功德被后人千古传颂。

人物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