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六安金寨县人,1904年出生于一个破败的小商人家庭。自幼天资聪颖,5岁启蒙识字,6岁入塾就读,16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六安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20岁考入武昌商科大学预科,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秋,中共武汉党组织准备精选一批骨干留学苏联,其中有俞秀松、张闻天、王稼祥、伍修权等60余人。王明冲着“骨干”二字,找湖北党组织的负责人吴德峰软磨硬泡,死活要去。遭到拒绝后,他居然耍起流氓,声称留学人员里如果没有他的份,他就给警察局打电话告密,大不了大家一块完蛋,谁也不了。组织担心惹出事端,就抱着“送瘟神”的心态,送他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共产国际十执委于1935 年8月在莫斯科郊外。左起前排:马蒂、季米特洛夫、陶里亚蒂、弗洛林、王明。后排:莫克文、库西宁、哥特瓦德、皮克、曼努伊尔斯基。)到了莫斯科,王明凭着一股聪明劲,很快就学会了俄语,背离了许多书本理论,而且会玩政客手腕,结帮派、树对立面,拉一片打一片,让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吃尽苦头。王明还特别会来事,善于巴结校方领导,深得共产国际东方部长兼管中山大学的米夫赏识。1927年5月中共在武汉召开五大时,米夫作为共产国际代表,就让王明作为自己的私人翻译,让他认识了当时的中共上层领导人。王明也因此成为了斯大林、布哈林的翻译,获得了人生中的一笔丰厚政治资本。
王明的政治资本最初的成功并不体现在政治上,而在爱情上。一个名叫孟庆树的小女生于1927年11月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这个小女生年方16岁,来自安徽省寿县田家集孟家围子,和王明是才乡,身材窈窕、端庄漂亮,是男学生趋之若鹜的追求对象。时年23岁的王明也出现在追求的队伍中。王明的身高只有1.5米,虽然他的进攻火力最强烈,但就因为这个缺点,没能够扰动孟庆树的芳心。王明于是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政治优势——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在米夫安排下王明担任了“六大”秘书处翻译科主任。王明以权谋私,将许多党员置之度外,而指定了才是团员身份的孟庆树参加大会工作。此举,引起了很多党员同学的不满,但却赢得了孟庆树的好感。
王明于1929年秋正式回国工作,被分配到上海沪东区委任宣传干事,后调任《红旗报》编辑。王明的革命意志并不坚定,某次被特务抓住了,为求脱身,他痛痛快快地说出了秘密机关住址,让该特务前往取款。所幸那个特务还讲点诚信,拿了钱便放了他,未造成组织破坏分。
1931年1月,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到上海秘密主持召开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力挺王明当选为政治局委员。王明也因此由普通党员一举跃为中央最高领导。
1931年4月,顾顺章叛变,大批搜捕中央要员。王明惊慌失措,躲进一个尼姑庵内,偶尔出门也要四名特科人员保卫。后来,他又私自动用了大量党内经费替自己包下一层疗养院避祸。饶是如此,他还是感到不安全。最后,他借口需要到苏联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离开了上海。临行前,他让自己的同学博古代理了中央负责人。
1937年12月13日,在延安参加政治局会议的人员合影。左起,前排:项英、凯丰、王明、陈云、刘少奇;后排:康生、彭德怀、张闻天、张国焘、林伯渠、博古、周恩来、毛泽东。(王明以领袖自居,当仁不让地坐在中间)
1937年11月,王明乘苏联飞机在延安降落,摆出共产国际“钦差大臣”的派头,传达了斯大林的指示。他要求全党工作要“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实际上是服从国民党。随后他到武汉担任中共长江局书记,以中央自居。
(1938-7首届参政会,前左2为王明,左5为蒋介石)王明自我感觉良好,但蒋介石对他并不感冒,对他的各种建议直接无视。王明主持的长江局只能做些抗战宣传工作,影响力根本不能与延安相比。斯大林只得尊重中国的实际,让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传话,要求全党承认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制止王明不要再争。
(中共长江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人员合影。前排右起:彭德怀、王明、孟庆树、?、邓颖超。二排左5 起:叶剑英、博古、潘汉年、周恩来、郭沫若、张经武。(领导人:王明、周恩来) )
后台老板既然已经发话,王明便改口说“大家应像众星捧月般地团结在毛的周围”。 (1938 年国共合作时期驻武汉的中共领导人。左起:周恩来、博古、王明、叶剑英。)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广大干部深刻认识到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的重要。王明也灰溜溜地回到了延安,任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国女子大学校长等职。期间,大行吹捧之能事,提出要大力“学习毛泽东”。
在延安,王明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开大会、做演讲。每次演讲,手里总炫耀性地在讲台上堆积起一座书山,显示自己读过书多,理论功底深厚。起初,他这一作派着实唬住了不少人。但慢慢的,大家发现他虽然讲起理论来一大堆,但半天下来,没解决到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就烦了他了。开延安整风时,王明照搬洋教条的错误受到批判,毛泽东说:“人屎可以喂狗,狗屎可以肥田,你们的教条比狗屎还没有用!”
延安整风开始后,王明以身体不适为要去苏联治病为由,携全家赴苏治病去了。三年后回国,但不久,又一次赴苏,并从此再不回国。